兰心大剧院拍摄背后的数据混乱考察
在探讨《兰心大剧院》电影中的“混乱”拍摄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所谓的“混乱”并非指的是故事线的错综复杂,而是指导演娄烨刻意营造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层次。这种“混乱”与大卫·林奇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不同,它更接近现实主义,以反映外部社会下的纷扰。
电影讲述了太平洋战争前夕,上海英法租界发生的情报争斗,这种题材本身就决定了电影应该具有某种程度的扑朔迷离性、隐晦性以及“黑色性”。然而,《兰心大剧院》不仅仅是一个谍战片,它还融入了一个戏中戏——剧中的人物要排演一部叫做《礼拜六小说》的话剧。这条故事线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几乎与谍战故事线并列交汇,在这两条线下,人物既得完成自己的任务,又得完成眼下的艺术任务,还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要演。
导演在处理戏里、戏外转换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手法,即没有叠化,没有色彩对比,没有淡入淡出,这造成观众一上来几乎分不清哪个是现实中的酒吧,哪个是舞台上搭建的酒吧。通常,一部电影会通过镜头焦点转换和音乐变化等方式帮助观众区分不同的场景,但在《兰心大剧院》中,这些元素被巧妙地使用,使得观众必须非常仔细才能发现舞台上的戏中戏跟现实中发生的故事是1:1对接。
多数影片里的戏中戲都是泾渭分明,其间起到的是互补、提示作用。但娄烨选择将其作为主体,将主次关系颠倒过来说,让人难以辨别。影片采取黑白+风格,因此无法通过颜色划分不同的层次;镜头特点包括大量晃动和运动相机拍摄,使得观者难以抓住情节;剪辑方面则大量使用跳接手法,加速节奏,让人感到紧张而又困惑。
这些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虽然有些挑战观众,但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人物设定上,每个人都有着显性的社会身份(如于堇背后的英法集团)、隐性的个人生活(如白云裳背后的重庆国民)以及模糊不清的心理状态(如古谷三郎追寻妻子同时执行任务)。这样的复杂角色设置使得每个角色的动机都变得模糊,不易理解。
最终,我们可以看出,《兰心大剧院》并不像传统谍战片那样提供一个明确目标或中心思想,而是在展示一群被特殊社会环境影响的人们,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世界中挣扎求生。这部电影似乎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手段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讲述历史事件。因此,当我们谈论这部电影时,更应该关注它试图表达的问题:即使是在极端条件下,即便面临无尽挑战,每个人还是能够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事物,比如爱情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