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说了恶疾,恶龙现身,任谁都会肝颤胆寒,但人生还长,也不要太过忧虑,连我78岁的婆婆都坚信,科幻电影中的全体康复治疗舱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现实。为了见证并能亲身体验这一医学史上的重要时刻,她每天早晚散步,八段锦时时操练,总之,对付亚健康,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心态铁定排第一位。
这时候应该总会有人跳出来说,“拉倒吧!别再喂什么有毒健康鸡汤了,我爷爷抽烟喝酒活到94岁!生死有命!”
这位义士,您可以再大胆想想,或许他人家不抽烟不喝酒可以活到140岁呢?
有专家称,20%的病痛来自基因遗传,其余的还是后天环境造成,直到你坚持活到80岁, 80岁以后拼的就是家族遗传了。细胞衰老病变,不是一蹴而就,这一期我们来讨论一下,是什么提前偷走了你的健康?你的“大手大脚”是不是造成“小偷”越来越猖狂的原因,家贼难防,您就真的视而不见装糊涂?
《大号的我》(Super size Me)
《超码的我》海报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快餐对健康的破坏力。国外此类纪录片一直很反骨——不是不相信吗?那我就豁出去找人做实验给你直接看结果。
本片导演,也就是此次实验的参与者Morgan Spurlock整整一个月都只吃快餐。实验期间他定期去医院检测身体健康指标,结果显示,随着这种饮食习惯的拉长,健康指标每况愈下。其中也发现了对垃圾食品的依赖性规律。
在这场疯狂的实验展开之前,Morgan拥有6尺2的身高,185磅的体重,其健康状态几乎媲美职业运动员。但在狼吞虎咽一个月的汉堡、薯条后,悲剧发生了:从开始的恶心、呕吐到肥胖、脂肪肝的相继出现以及最终可能会引发冠心病、肝硬化等。当他试图回归到正常饮食时,他出现了戒断困难、情绪问题和疲劳倦怠。
堕落很容易,上进很艰辛,在饮食中亦是如此。
一句话点评:别不相信,放纵的结果就是越来越不自由。
《睡眠十律》(10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sleep)
《睡眠十律》海报
如果减肥能在我们的生活中话题讨论度排第一,那么失眠恐怕应该紧随其后。在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说睡眠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身体的健康和生活的质量。
BBC推出的纪录片《睡眠十律》,里面分享了10条关于睡眠的建议。当然会因人而异,比如我就是喝咖啡犯困、喝牛奶会腹泻频繁上厕所影响睡眠的主。
1.体温下降有助于产生睡意。在你睡觉前至少1个小时,先洗个热水澡,等到你的体温逐渐变低,你将会更好地入睡。
2.光线抑制褪黑激素,有助于保持清醒。蓝色光会减少内褪黑激素的产生,使人保持清醒。
3.咖啡和酒都不宜睡前饮用。但喝一杯牛奶是可以的。
4.食物决定清醒还是困倦的实验发现,高蛋白有助于清醒,碳水化合物有助于睡眠。所以早餐和午餐宜吃高蛋白食物,如鸡蛋、肉类。而晚餐宜吃碳水化合物,如谷物、水果等。当然临睡前是不宜吃任何食物的。
5.科学地打盹:把睡觉和起床作为自己生活的两个重要锚点,以此确定生活的中心点。例如,22点睡觉,6点起床,那么中心点就是14点。所以最佳的打盹时间是14点前后,13点到15点之间。
6.注意遵循睡眠周期:睡得多不一定效果好。一个完整睡眠周期包括5个阶段: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动眼期。一个周期大概90分钟,睡觉最好睡满4到5个周期。但是周期的时长因人而异,不能严格地按照90分钟计算。所以如果你提前醒了的话,那就起床吧,不要再睡了。多睡一会儿进入深度睡眠再被闹钟叫醒,反倒更痛苦!
7.紧绷—放松练习,有助于更好地入眠。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注意与呼吸的节奏保持一致。练习15到20分钟有助于更快地入睡和保持更深的睡眠。
8.饥饿疗法:如果你失眠,试试少睡点!如果感觉睡眠质量不好,试试缩短睡眠时间。
剩下两点,去看纪录片吧!个验,睡前冥想的确可以促进睡眠质量。
一句话点评:睡前停止刷手机!睡前停止刷手机!睡前停止刷手机!
《过敏症:现代生活和我》(Horizon-allergies: modern life and me)
《过敏症:现代生活和我》片头
瑞典医学院的几位研究人员在2023年9月29日出版的《科学·免疫学》(Science Immun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对广为流行的“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发起了挑战。
卫生假说是由英国医生戴维·斯特拉汗(David Strachan)于1989年首先提出来的。简单来说,他认为卫生不好的人反而免疫能力高。卫生假说能成为过敏研究领域的主流理论,也是因为很好地解释了“越干净越容易过敏”。
干净不干净先不说,随着医疗和科学进步,的确过敏儿童越来越多。
喷嚏打个不停、皮肤红成一片、眼睛肿成“灯泡”、总是呕吐腹泻……你有过敏的经历吗?BBC纪录片《过敏症:现代生活和我》通过迷你摄像机、GPS定位装置,以及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告诉你生活方式是如何影响内细菌成分的,并寻找导致过敏性疾病患者越来越多的原因。
湿疹、花粉过敏、柳絮过敏......每到换季,过敏的困扰就如影随形。为何我们的过敏症在不断增加?人们未来成长过敏的几率从出生时就注定了?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生态系统,《过敏:现代生活与我》追根溯源,了解我们过敏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通过接触自然,改善周边环境与生活方式对抗过敏症。
我儿子是高度过敏人群,38种致敏原,看一眼单子这是要饿死他的节奏,可是充分补充益生菌之后,他改善了很多。不得不说,益生菌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一句话点评:专家说,多晒太阳,紫外线过敏的人沉默了;专家说,多吃五谷杂粮,谷物麦麸过敏的人沉默了;专家说,接触自然,花粉过敏的人沉默了……
《眼睛的故事》
《眼睛的故事》片头
青少年近视问题已然成为我国教育和健康领域的一个紧迫议题。
数据呼应着现实:去年,我国全国儿童青少年的整体近视率一举超越50%,而在高中生这个群体中,近视高发的现象愈加显著,甚至高达80%以上。全球大约有14亿人患有近视问题,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3.6%,且呈现低龄高发的趋势。
《眼睛的故事》剧照
《眼睛的故事》一共分为四集,分别从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被攻克的眼疾、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疾、近视防控四个篇章展开,通过大量有人情味的叙事和生动的画面呈现,为观众营造了一场充满趣味与活力的全景式“眼睛探秘之旅”。
一句话点评:去了一次儿童眼科,知道了很多商家的骗局……延缓视力恶化,唯有少看屏幕多运动。
《糖:新一代健康杀手?》(NIGEL LATTA IS SUGAR THE NEW FAT?)
人类嗜甜,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甜是母乳之味,甜激活了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让你感到兴奋,但在给你带来短暂的快乐之后,甜食的“副作用”也随之而来……
一瓶500ml的可乐相当于孩子正常五天的糖分摄入量?糖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我们的饮食习惯?控糖到底有多重要?
的正常进程其实并不需要糖分,过度摄入糖分可能会大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危害牙齿、导致长痘和肥胖,且极容易引发糖尿病,控糖已经成为公共健康的重要议程。如果不能做到完全戒糖,可以先从选择天然食品而不是精加工产品开始。
《糖:新一代健康杀手?》截图
罗伯特教授说,“低脂在上世纪70-80年代心脏病的警钟越来越响的时候开始,控制脂肪含量后,当人们开始吃低脂食物,食物变得干巴巴的,所以多加一些糖,可以让口味变好”,但是“糖会造成肝脏肥胖,细胞老化,阻碍大脑计算自己到底摄入多少食物”。
纪录片中还说食品工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发现过去几十年,食物中糖分含量增加,销量也随之增加,食品公司食品技术员说:“糖相对比较便宜,可以平衡商品成本”。
当然也不必对糖避之不及。生活中的食用糖,也同时是治病的药物。
如红糖具有益气、缓中、化食作用,能治疗妇女月经后期、经行不利、经血色暗红有血块。白糖和冰糖能清热降火,消炎解毒,以治疗咽喉肿痛、口唇赤烂、肺热咳嗽、疮疡溃烂。葡萄糖能强心、解毒、利尿,口服以滋养身体,针剂能挽救危亡。饴糖(麦芽糖)能补虚冷、健脾胃、润肺止咳,以治疗虚寒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和咳嗽喉痛。
一句话点评:科学家们,糖衣炮弹,我只要糖衣不要炮弹行不行……
《勿忘你终有一死》(MEMENTO MORI)
《勿忘你终有一死》海报
《勿忘你终有一死》,又名《勿忘你是凡人》,是由导演Niobe Thompson执导的一部人文类纪录片,上映于2016年。这部纪录片关乎死亡与新生,围绕器官移植展现了多个相互交织的生死故事,讲述了几位身患重病需要靠器官移植来延续生命的病人的家庭,以及一位在纹身时突发意外心脏骤停的年轻人马修在死亡后捐献器官的过程。其中既有永别的不舍与痛苦,也有获得第二次人生机会的喜悦。
纪录片开篇两场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顽强,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器官捐献的重要性。
除了开始两场成功的移植手术,纪录片也记录了要经历心脏移植却可能还要面对癌症的婴儿、为了5个可爱的孙儿想要活下去的努力等待心脏移植的爷爷、接受透析治疗长达20年依旧在等候肾脏移植的父亲……
把这部纪录片放在“人类与疾病”两期文章的最后,纯属故意。人终有一死,你离开时不管是鸿毛还是泰山,总有这个世间最留恋你的人会为你伤心难过,所以还是珍惜时间,爱惜身体。日子,要认真地好好过。
一句话点评:正如拉丁古语的告诫:勿忘你终有一死。正是在不可逃脱的死亡面前,我们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