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影评反复探索江晓的斑斓科普专栏
林颐读到一本好书,就像见到君子一样心情舒畅。江晓原的科普专栏在《新发现》和其他影响力报刊中长期开设,精华结集成《科学外史》,荣获多个奖项,包括首届“中国好书”和第十三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这部作品分为三册,数字排列预示着江晓原将继续在科普道路上前行。文章紧凑明晰、轻松通俗,每篇大约三四千字。专栏灵活性体现在选材上,既有对经典作品如《三体》、《基地》、《黑客帝国》的深度解析,也有介绍西方科学与科学家的视角,如将托勒密誉为“改变了世界的历史伟人”,牛顿则是“极度热衷的炼金术师”。此外,还有对中国古代近现代科学重新认识,以及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如UFO话题。
整部作品跨越时间,不仅展现了从UFO到量子力学、宇宙黑洞等热点研究方向的转变,还反映出作者关注的问题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探讨。例如,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科学这一问题,江晓原通过天文学领域探讨,如周武王伐纣时是否见过哈雷彗星,以及古代地圆学说之争。
对于李约瑟提出的关于“四大发明”的赞誉,他进行了质疑,并倡议提出新的“新四大发明”,包括丝绸、中医药、雕版印刷和十进制计数,以及备选项如陶瓷、珠算、交子(纸币)和农历(阴阳合历)。这些提名引发争议,因为它们需要满足三个原则:广泛影响文明生活、高于全球优先权以及技术含量高。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外史》的许多观点都是基于当时知识,而随着时间推移或新证据,这些观念可能被证伪或变得不再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后知后觉来否定旧观念或即使认为当前就有讹误就予以鄙视。相反,我们应该理解批判性与统一性的双重意义,因为错误也能激发思考,有价值可取。
《科学外史》融入了江晓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科技崇拜时代,他强调好的科幻小说家应避免功利主义,以反思科技为己任,并塑造世界观及价值观。这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的认知能力以及形成何种科学态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阿拉丁》的奇幻浪漫故事,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吸引了一波又波人潮,为人们带来一次脱离日常生活的小确幸。而这正是科普工作所需——让人们更加接近自然界,同时培养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