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外史江晓原著千与千寻影评斑斓有趣的科普专栏写作反复探究自然之谜
林颐读到一本好书,就像见到君子,难免心中喜悦。江晓原的《科学外史》是他长期在《新发现》等报刊上撰写科普专栏的精华集结体现。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首届“中国好书”和第十三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更是科普领域的经典之作。新版分为三册,即将揭开更多未知领域的奥秘。
江晓原的科普文章以其紧凑明晰、轻松通俗著称,每篇大约3,000字左右。文章灵活多样,既有对经典作品如《三体》、《基地》、《黑客帝国》的深度解析,也有对西方科学家和科学发展历程的独特视角,如把托勒密誉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人物,或将牛顿形容为极度热衷炼金术师。此外,还有关于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科学成就,以及社会热点讨论,比如UFO话题。
这套作品跨越时间,不仅展示了从UFO至量子力学、宇宙黑洞等热点转移,更反映出科学研究方向的变化。重复探讨显示作者关注所在,比如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科学的问题。他通过分析天文学成就,如周武王伐纣时是否见过哈雷彗星,来验证这些成就真伪及其理论支撑,这也是对李约瑟“四大发明”问题的一次回应。
江晓原倡议“新四大发明”,包括丝绸、中医药、雕版印刷和十进制计数,以及备选项:陶瓷、珠算、交子(纸币)和农历(阴阳合历)。他认为评选应考虑影响广泛性、全球优先权以及技术含量三个原则。这引发了争议,但也让人思考科学如何不断启发我们,同时批判其可能带来的错误,以理解批判性与统一性的重要性。
《科学外史》融入了江晓原的人文思想,他强调好的科幻小说家应避免功利主义,用反思科技展现人类认知能力塑造世界观价值观。在这个科技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认识science?怎样形成正确的理念?最后,《阿拉丁》的发布,让我们再次感受奇幻浪漫故事带来的震撼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