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科学外史的反复诠释江晓原著斑斓有趣的科普专栏写作
林颐读到一本好书,就像见到君子,难免心情喜悦。江晓原先生长期在《新发现》等影响力报刊开设科普专栏,《科学外史》是他历年精华结集的作品,荣获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第十三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多个殊荣。这部作品分为I、II、III三册,数字排列仿佛预示着江晓原将继续在科普道路上前行。
这些文章紧凑明晰,行文轻松,让人易于理解。专栏的灵活性体现在选材上,有的文章是对著名小说如《三体》、《基地》、《黑客帝国》的解析,有助于揭示隐藏的科学常识;有的则是对西方科学家的介绍,如将托勒密视作“一个改变了世界的历史伟人”,而牛顿则被描绘为“一个极度热衷的炼金术师”。还有一些文章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科学,在历史与文化中理解传统文明,并探讨中西交流。此外,还有对社会热点如UFO的问题进行探讨,这些内容曾广受欢迎。
整部作品由于时间跨度大,可以从中看出从UFO、外星文明一直到现在更受关注的量子力学、宇宙黑洞等热点转移,以及科学研究方向变化。系列探讨显示了作者重点关注某些问题反复出现,从相似或不同角度再三论述,可见作者关心所在。
比如,对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这一问题。江晓原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天文学史文章,如周武王伐纣时是否见过哈雷彗星?古代中国是否有地圆学说?以及西方天学输入等,这些验证成就真伪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他对“李约瑟之问”的一次回应。
此外,他还提出了倡议新的四大发明选项:丝绸、中医药、雕版印刷、十进制计数;备选:陶瓷、珠算、中式纸币农历阴阳合历。他认为评选应当考虑三个原则:影响广泛、高科技含量及优先权,但他的选择引发争议,使人存疑。在不断启发下,我们应该理解批判性的和统一性的价值。
《科学外史》渗透着江晓原的人文思想。在当今科技时代,“技术崇拜”的双刃剑带来了恶果与未来危机。他强调好的科幻小说家应避免功利主义取向,以反思作为己任,塑造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落实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以及形成什么样的 科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