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外史江晓原著斑斓有趣的科普专栏写作我不是药神影评的反复探索
林颐读到一本好书,就像见到君子一样心情喜悦。江晓原长期在《新发现》等京沪影响力报刊开设科普专栏,《科学外史》是历年精华结集,获得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第十三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科学外史》新版分I、II、III三册,这个数字排列预示着江晓原将继续在科普的道路上前行。这部作品体现了专栏的特点,文章紧凑明晰,行文轻松,通俗易懂。专栏的灵活性表现在选材上,有书评如对《三体》的解析,也有影评,如对《黑客帝国》的探讨,还有介绍西方科学与科学家的历史,以及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科学。在这些文章中,不乏颠覆性的观点,比如将托勒密称为“一个改变了世界的历史伟人”,而牛顿则是“一个极度热衷的炼金术师”。此外,还有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如UFO的问题,一度广为流传,并引发了一些必要的话题。
整部作品因为时间跨度大,可以从中看出从UFO、外星文明一直到现在更受关注的量子力学和宇宙黑洞等热点研究方向的变化。此系列探讨显示了重点讨论的一致性。有些问题尽管没有写成系列,但反复出现,从相似或不同角度再三论述,可见作者关心所在,比如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江晓原写了很多关于中国天文学史文章,如周武王伐纣时是否见过哈雷彗星,以及古代地圆学说之争。他还提出了“李约瑟之问”的回应,对四大发明的地位和重要程度进行重释,并倡议提出新的四大发明选项:丝绸、中医药、雕版印刷以及十进制计数作为备选选项:陶瓷、中医药、一种交子的纸币以及农历。
这个名单引起了一些争议,而江晓原认为评价新四大发明应当考虑三个原则:1. 对中国文明或生活有广泛影响;2. 在世界上尽可能拥有最先机器优先权;3. 有足够高科技含量。但是,由于这些建议随着时间推移和科技发展而被证伪或变得不再重要,我们不能用后见之明去否定旧时看法,或即便认为当下就有人讹误,就嗤之以鼻。
《科学外史》渗透着江晓原的人文思想。当今时代是科幻时代,但技术崇拜带来了许多恶果与未来危机。而好的科幻小说家应避免功利主义取向,以反思科技为己任,揭示人类认知能力塑造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科学"及形成什么样的科学生态意识,最终落实到每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