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崛起黄金时期钱家俊引领中国动画技术发展 走向国际市场的勇者
2017年,中国动画产业迎来了崛起的黄金时期。《全职高手》、《少年锦衣卫》等作品在画面细节和剧本讲述上都有了显著提升。短片方面,《玫瑰公寓》的水准一直保持不错。而在大银幕上,国产动画也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即使票房并未超越同属“大”系列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但在影片的立意和表达上,也有相当程度的创新。
国漫崛起,这一概念终于可以说得更加自信一些。但谈及崛起,其实意味着曾经有过辉煌与落势;中国动画的辉煌时期,大约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那时,我们拥有领先世界技术和动画类型,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往昔。
2011年8月15日,上图右边的人物因病逝世,他是钱家俊;如果说特伟先生是中国水墨动画之父,那么钱家俊则是中国动画技术创始人之一。他是新中国最早一批教授动画专业课程的老师,对于彩色动画形象设计、制作、配色等技术层面的推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新中国在动画产业中根本不知道怎样做:钱家俊先生和他的团队尝试多种技术,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了新中国首部彩色動畫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这部半个多世纪前的作品虽然旁白可能会有些突兀,但丰富的色彩搭配和自然灵活的情感依旧令人称道。随后,他们又将研究转向我们的传统文化——国绘。这就是如何创造出独属于我们国家的水墨動畫形式:中国水墨動畫。这种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单线平涂”的模式,没有边缘线,一笔一划都是笔墨晕染美感,而这种写意静态美当它被带入运动之后,更显得灵活飘逸。
第一部水墨動畫作品便是《小蝌蚪找妈妈》,而钱家俊先生担任此片技术指导,是整个水墨動畫团队核心人物,他不仅首创了一些重要技术,并经过试验后推广,还包括“大虚”、“中虚”、“小虚”等创作标准,有些甚至被列为行业标准。而影片中的动物形象尤其经典,如虾形象,不正熟悉吗?这些都取材于著名绘师齐白石先生原作,他为了这部电影还特别绘制了一些原稿。
影片故事简单,一群刚出生的蝌蚪走失,在池塘里寻找自己的青蛙妈妈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伙伴。故事辅助,以旁白推进剧情发展,同时展现了水墨艺术形式美感,比如池塘里的蝌蚪、小乌龟,以及岸边的小鸡;旁白加持,让每一个场景都充满诗意气息。
此类带有强烈民族文化气息且具有深厚艺术追求的一种形式,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创新,没有强大的原版漫画支撑根本无法实现如此精致完善。此举让日本甚至称之为“奇迹”,法国《世界报》评论时赞扬:“中国古代山水风光柔软优雅,用笔细腻,再加以忧虑、犹豫或快乐情绪变化,使这部影像产生魅力与诗意。”
上海美术电影制品厂趁热潮继续第二部工作——《牧笛》,也是来自齐白石李可染的手法擅长描绘山川人间尤其牛羊,而影片主要表现风景、人物与牛羊。导演仍然由钱家俊负责,与前作相比,更具国绘意境美。一段悠扬笛声作为背景音乐,为观众呈现清新的视听体验,与牧童的心境相呼应。不仅如此,《牧笛》的情节节点跟古老的声音古色的氛围契合得很好,如青牛绕飞蝶、鹭鸟升空天际这样的场面,不仅像是几幅轮廓一样,也仿佛是一幅古诗词般生动映照出的真实生活瞬间。
至于1981年的《九色鹿》,则更完整地展现了这个时代最好的成就。这部改编自敦煌壁书上的鹿王本生故事,其中宣扬舍己为人的普济众生教义;改编后的版本弱化宗教意味,但依然包含教化意义,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而整体风格则采用隐喻方式表达,用意象替代具体事物形状,让观者通过联想去理解每一个角落,每一次表情,都蕴含深刻意义,从弄蛇人的脸颊表情到每一步行动,都透露出生命力的渲染。
对这些优秀作品仔细审视,可以发现它们共同拥有的优点。一方面是在当时行业内展示出来的地位以及从业者们真诚而用心投入的一份努力;另一方面,则是在根植本土文化基础之上,将深刻或者富含意义内容表达出来。这两项品质似乎在很长时间里消失无踪,我们国产漫画作品也通常偏向低龄化粗糙。但幸运的是,“三部曲”的出现使这一切逐渐回到我们的视野;文化与态度均有所体现,同时市场与观众给予积极响应,这确实是个好消息。此外,回头看待那些开启国产漫画领域先驱者的功绩,比如特伟,就能更加理解他们对于开拓这个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及其重要性,因为他们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娱乐方式,而且影响到了后来的许多优秀导演,如阿达(《三个和尚》)、严定宪(《哪吒闹海》)、戴铁郎(《黑猫警长》)林文肖(雪孩子)胡进庆(鹬蚌相争)等人,他们都是钱家的学生,所以对他越了解,对他敬仰之情就越深沉。我认为这是值得我们尊敬并记住的一个历史人物,而不是只停留在记忆里。我相信未来会有人继续探索并发掘这些宝贵遗产,并将其传承下去。如果你想再次欣赏那段岁月,你可以去B站观看那些老电影吧!